-
福州经开区"基金小镇"打造千亿级金融生态圈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创新"基金小镇"模式,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成功构建起覆盖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多领域的金融产业集群。这一战略性举措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福建省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样本。 一、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基石 2023年初,福州经开区管委会颁布专项扶持政策,对注册资本达5亿元或年度募资5亿元以上的机构,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落户奖励。配套政策涵盖办公场所购置补贴、租金减免、经营贡献奖励等多元化支持,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该政策框架特别设立人才引进专项条款,通过住房补贴、个税优惠等方式吸引高端金融人才集聚。 二、产业集群呈现裂变式增长 自2023年4月首家管理机构入驻以来,基金小镇已吸引116家各类投资机构落户,其中来自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的机构占比超过六成。这些机构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资本配置,有效推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已将区域总部职能迁移至福州经开区,形成明显的总部经济效应。 三、资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项目对接机制,基金小镇管理机构已累计向区域内科技型企业投入逾200亿元。这种产融结合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多家获投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资本力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培育出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四、生态圈建设持续完善 福州经开区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优化商事服务流程等举措,构建起包含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的配套体系。定期举办的资本对接活动,已促成数十家初创企业与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此外,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区域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作为闽江口金融走廊的核心节点,基金小镇的资本管理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其成功经验正在向周边区域复制推广。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福州在东南沿海金融格局中的地位,更为探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入驻,这个特色金融集聚区将持续释放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025-08-08
-
福州前两月第三产业增加值206.35亿元 同比增长12.4%
福州前两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6.35亿元,同比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19亿元,同比增长14.7%,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消费市场活力迸发,服务业各领域协同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消费市场持续升温,重点领域增长态势良好。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省领先,消费市场呈现全面增速态势。其中,中西药品类、服装鞋帽及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额增长较快,住宿业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进一步拉动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三、第三产业细分行业协同发力,部分指标超额完成预期。在第三产业八大类指标中,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9%、31.8%,均超过计划目标。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领域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各行业协同作用不断增强,推动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四、成品油市场受国际油价影响,量价呈现反向变动。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福州成品油市场前两月出现价格下跌、销量增长的态势。汽油、柴油的月均批发价和零售价较上年同期均有明显下降,但成品油累计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增加5.9%,市场供需保持稳定,价格变动对消费端和生产端产生积极影响。
2025-08-08
-
福州自贸片区深化审批改革 253项省级许可实现区内全流程办结
一、近期福州自贸片区管理委员会正式获授权实施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标志着片区正式进入"办事不出区"的新阶段。这项重大改革源于福建省深化"放管服"" 的系统性部署,通过下放省级审批权限,大幅提升市场主体办事效率。 二、改革核心在于构建集约化审批模式。通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机制,福州片区将工商登记、投资项目核准、广告经营许可、加工贸易审批、涉台证件办理等原需分散办理的事项,整合形成跨部门的并联审批流程。企业只需在管委会服务大厅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完成涉及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海洋渔业等十多个领域的审批事项。 三、此次放权包含多项含金量高的关键事项。在投资建设领域,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节能审查等事项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在市场准入方面,台湾居民定居证明等涉台业务实现即时受理;在跨境贸易环节,加工贸易生产能力证明等跨境资质审批环节减少50%。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企业"上下跑、多头跑"的难点。 四、技术支撑体系保障改革落地。依托福建省政务服务平台,福州片区建立统一数据交换枢纽,打通21个省级部门业务系统。通过电子证照库实现审批结果互认共享,企业领取的电子营业执照、行业许可证等具有全省法律效力。智能化预审系统可自动核验70%以上的申请材料,显著降低人工审核负担。 五、对台特色服务成为改革亮点。针对片区内2000余家台资企业,设立"台胞台企专窗",提供双语帮办服务。台商投资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可直接在区内办理台资企业设立、增资变更等全套手续。涉台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法定时限的30%,切实增强台胞创业便利度。 六、监管机制同步创新。建立"审管联动"信息平台,审批信息实时推送至省级监管部门,实现许可与监管无缝衔接。推行"双随机+信用监管"模式,对通过告知承诺办理的事项,监管部门在发证后30日内完成全覆盖核查。市场诚信档案与审批系统直接挂钩,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七、经测算,此项改革实施后,福州片区企业办事成本平均降低六成,年均可惠及市场主体超3万家。配合自贸区已有的"证照分离"改革,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全周期审批环节减少60%,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下降,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能。省级部门将通过定期督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持续优化审批事项清单,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5-08-08
-
福州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上半年投资额亮眼实现双过半
招商引资工作在福州市重点项目推进中扮演关键角色,有效吸引外部资本流入,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整体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超额完成计划进度,为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成就通过招商引资渠道,高效集聚资源,强化项目落地可行性。 一、重点项目整体推进态势积极,标志着福州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今年上半年,各类型项目有序实施,投资额大幅超预期,反映出区域建设的强劲动力。招商引资策略在多层面发挥作用,从政策引导到市场机制,确保资金链稳定供给,覆盖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项目布局聚焦城乡均衡发展,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带动当地就业和消费水平提升。 二、在建项目进展顺利,体现出高强度施工管理的成效。全市数百个在建项目均按规划稳步推进,投资完成度远高于计划基准,涉及制造业升级、城市更新等方面。招商引资引入的社会资本强化了项目融资能力,如部分工业园区的配套工程加快落地,有效缩短建设周期。新开工项目势头良好,数十个项目提前启动建设,招商引资的合作模式确保项目从审批到开工全流程高效衔接。 三、关键重点项目案例表明招商引资的实际效益。永泰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能源类项目,其前期工作依托招商引资吸引专业技术支持,提升储能效率;长乐至福清高速公路工程则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建设企业,优化路线设计;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福州段的前期协调同样受益于招商引资机制,整合多部门资源。这些项目在招商引资框架下,快速化解用地和环保问题,确保建设进度达标。 四、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是驱动重点项目的核心动力。福州市强化市场化运作,推出系列引资政策,如税费减免和用地保障,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项目投资。这一策略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还促进产业链整合,衍生出更多配套项目。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展会和国际合作平台,扩大项目曝光度,培养长期伙伴关系。 五、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凸显招商引资的战略价值。重点项目的高效推进支撑区域 GDP 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如公共交通缩短城乡差距,增强市民出行便捷性。招商引资带来的新技术落地推动产业转型,例如在绿色能源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减少污染排放。长远看,这提升福州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力。 六、未来工作重点将继续依托招商引资深化投资浪潮。相关部门计划增强项目库动态管理,优化招商引资目标导向,如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乡村振兴项目。预期后续引资策略将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投资可持续增长。整体上,招商引资作为引擎,有望催生更多重大项目落地福州市。
2025-08-08
-
福州自贸片区技改基金赋能69个重点项目 年省2.4亿融资成本
作为福建省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金融创新举措,由兴业银行与福建省财政厅联合设立的福建技改基金,自落户马尾区以来成效显著。该基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期80亿元资金已全部完成签约,覆盖全省九地市重点技改项目,预计每年为企业降低财务成本约2.4亿元,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一、政银协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福建技改基金采用"财政引导+市场运作"机制,以10年期限设计破解企业中长期融资难题。基金重点支持纺织、机械装备等六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同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不同于常规贷款,该基金将企业融资成本锁定在3%的债权利率水平,较市场平均融资成本下降逾40%。 二、全域覆盖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目前基金已实现福建省九地市(不含厦门)项目全覆盖,撬动总投资652亿元的69个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在电子信息领域,某面板制造企业获得资金后,成功导入工业互联网系统,生产效率提升20%;石化行业某龙头企业运用基金完成环保设施改造,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减排90%。 三、标杆项目示范效应显著 中铝瑞闽获得的3亿元资金支持,助推其智慧工厂建设进入快车道。企业通过部署5G+物联网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预计项目投产后高端铝材产能将扩大35%。类似案例还包括某食品企业建设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某新能源企业实施的电池隔膜技术攻关项目。 四、长效机制培育发展新优势 该基金建立动态项目库管理机制,重点评估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等指标。兴业银行配套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形成"技改评估-资金投放-进度跟踪"闭环管理。数据显示,受支持项目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福建省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福建技改基金的实践表明,通过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能够有效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瓶颈。这种模式既保障了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又通过降低财务成本增强了企业持续创新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
2025-08-08
-
广发银行福州分行联合国际机构设立百亿基金助力海陆丝路企业出海
近日,广发银行福州分行与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起规模达100亿元的海陆丝路工商企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旨在为沿线城市企业提供跨境投融资支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迈入新阶段。 一、基金定位与战略意义 海陆丝路工商企业发展基金聚焦服务福建及沿线省份企业国际化经营需求,重点支持海外生产基地建设、跨境并购及国际贸易等业务。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其设立标志着金融机构与国际组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深度协作,有望缓解企业出海面临的融资瓶颈。 二、资金投向与区域覆盖 基金优先支持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覆盖东南亚、中东欧等海陆丝路核心区域。福州作为基金运营枢纽,将联动泉州、厦门等福建沿海城市,形成“以点带面”的跨境投资网络。 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投贷联动”机制,基金将提供股权融资、债权担保等组合式金融产品。区别于传统信贷,该模式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压力,尤其惠及中小型外贸企业。 四、政策协同与风险管控 基金运作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引入国际信用保险机构分担风险。福建银监局表示,已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确保合规性。 五、预期经济效益 据测算,基金落地后五年内可带动超300亿元跨境投资规模,推动福建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15%以上。联合国机构指出,此举有助于优化全球产业链分工。 目前,首批30家福建企业已进入项目储备库,涉及港口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分析认为,该基金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金融桥梁。
2025-08-08
-
福州高新区电子产业爆发:手机产量激增超两倍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福州高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链优化,推动电子制造等主导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提升13.7%,其中手机产量突破180万台,同比增长逾两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主导产业全线飘红 福州高新区38个工业大类中,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电子、纺织服装服饰、电气机械和器材三大领域增速均超10%。电子行业表现尤为突出,除手机外,电脑产量达210余万台,同比增长近60%,显示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二、产销衔接高效顺畅 全区工业品产销率达97.19%,接近满产满销水平。分析指出,这得益于企业提前布局智能仓储和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使得生产端与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匹配。重点监测的419类工业产品中,268类产量同比上升,高技术产品占比显著提高。 三、创新驱动成效显现 福州高新区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进入收获期,多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能效率。以手机制造为例,部分企业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后,良品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为产量跃升奠定技术基础。 四、政策赋能厚植沃土 当地推出的专项产业扶持政策,从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物流配套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例如对智能设备更新给予最高20%的补贴,促使企业年内新增5条高端生产线,进一步释放产能潜力。 当前,福州高新区正围绕"强链补链"目标,加速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等重大项目。随着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回暖,预计上半年该区域工业经济将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
2025-08-08
-
福州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增加值突破7859亿元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福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接近7859.68亿元,同比增长率达9.0%,其中轻、重工业协同发展,股份制企业贡献突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总量持续攀升 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前三季度达到7859.68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表明,当地工业经济在复杂外部环境下仍保持较强韧性。分门类看,轻工业完成4036.93亿元,增长8.6%;重工业实现3822.75亿元,增幅达9.5%,显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 二、企业类型差异化发展 从企业性质分析,股份制企业以11.8%的增速领跑,增加值占比超半数;集体企业增长8.8%,表现稳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幅为4.9%,增速相对平缓;股份合作企业微增1.9%。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反映出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调整。 三、重点产业带动力显著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合计贡献超六成增量。其中,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半导体、新能源企业产能释放明显,带动相关产业链增加值提升12%以上。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6%-8%的中速增长。 四、区域协同效应增强 闽江口经济区集聚效应持续放大,福清、长乐等沿海县区工业增速均超10%。得益于跨区域产业链协作,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对福州配套企业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5%,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五、创新驱动特征凸显 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升至43%,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数量较年初新增28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15%以上。 当前,福州正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巩固工业向好态势。下一阶段,将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蓄积新优势。
2025-08-08
-
福建福州厦门漳州龙岩泉州16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促进招商
在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福建省共有16家企业入选,覆盖福州、厦门、漳州、龙岩和泉州等多个城市。这一成果将显著提升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助力地方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发展。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框架,其目标是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国家级试点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此次评选基于严格标准,入选企业需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福建省的企业入选,体现出该省在制造业和信息化的协同能力。 二、全国范围内600家企业进入试点,福建省占据16席,分布于多个重点产业领域。福州市企业如中海福建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和福州丹诺西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能源和电子行业;厦门市包括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涉及包装和制造技术;漳州市的漳州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强化农业科技应用;龙岩市的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提升生产自动化;泉州市的泉州美岭水泥有限公司注重资源高效利用。这些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优化了内部流程和资源配置。 三、入选企业代表着不同行业的创新应用,如福建西河卫浴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产品研发中应用信息技术;福建永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供应链;紫金铜业有限公司推动金属加工业智能化;盛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信息化提升物流效率;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强化智能生产;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服装制造数据;福建友谊胶粘带集团有限公司深化化工过程控制;厦门蒙发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健康器械数字化;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升电子制造业水平。这些实践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两化融合试点促进福建省招商引资,福州、厦门等城市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关注试点企业,形成产业群聚效应。地方政策支持与项目对接,带动了新增投资。未来,持续推进体系贯标将深化区域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08
-
福州高新区力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 最高500万补助助力产业升级
为加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福州高新区近期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资与资金补助双轮驱动,对区域内首次研发并推广应用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重点扶持。此举旨在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最高单项目补助金额达500万元。 一、政策聚焦三大重点领域 根据最新认定标准,扶持范围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申报主体需满足自主知识产权占比超70%、设备价值不低于300万元等条件,重点支持填补省内空白或实现进口替代的创新成果。 二、实施梯度化补助机制 通过"研发投入+市场推广"组合式激励,对经认定的首台(套)装备按研发成本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对实现首次销售的产品,额外按合同金额20%奖励,形成"研制-应用-迭代"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 建立"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公示认定"全流程管理机制,每年度组织两次集中申报。设置3年跟踪期,对未达预期效益的项目建立退出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配套服务强化产业生态 同步推出检测认证、保险补偿、优先采购等配套措施。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装备贷"产品,对采购本省首台(套)装备的企业给予贴息支持,预计将带动超10亿元产业链投资。 五、培育区域创新集群 政策实施后,福州高新区已吸引23家装备制造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当地某企业研发的深海采矿机器人通过认定,成为国内首套具备3000米作业能力的国产化装备,示范效应显著。 该政策与福建省"十四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形成联动,预计到2025年推动全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目前首批申报项目已完成技术验证,涉及半导体设备、氢能储运装置等前沿领域。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